代的变化。
外宣的音乐选择与宣传方式,战略方向,都是变化的。
从这些内容中,是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个群体,这个国家,到底是“年轻”还是“年长”。
夏国是文明古国。
多数情况下,是深邃内敛的智者形象。
但有时候,也同样需要有热血少年形象的构建。
这样的宣传内容,非常具有第一印象。
这是一种“精气神”的体现。
“年轻化”是永恒不变的主题,这个主题说的并不是年龄到底如何,说的心态的展现以及对外的活力表达。
相比内敛与沉稳。
李灿给出的答案更具有活力激情,并且加重了“攻击性”。
观众们确实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。
但不代表没有审美,没有潜意识的体验。
《惊涛落日》一经发表便受到各式各样视频剪辑的追捧,完全可以体现出不少观众下意识中的认知。
“攻击性”还是太低了,得加强一下“攻击性”。
如果这样的“攻击性”受到追捧只是一次两次,或许只是意外巧合。
但这不是李灿第一次在音乐中展现出极具张力的攻击性。
原本很多圈内制作人认为,在国外具备攻击性的音乐更有市场,国人对攻击性太强的音乐并不感冒,甚至会觉得有些过于浮夸。
但当具备攻击性的国风作品出现后,仍然产生这样巨大的热度,那就很说明事了。
不少圈内制作人开始如面对论文一般,面对着《惊涛落日》的火爆产生了疑问。
“是我们跟不上时代?还是时代变化的太快?”
不知不觉中。
李灿再一次影响着整个行业。
这事儿并不只是让制作人们随便一想。
作为国内配乐的大拿,余振为许多国产知名电影做过配乐,并且还是川音作曲系的教授,有着不少知名作品。
和李灿比,那就是妥妥的老前辈,但和徐清教授比,又是妥妥的后辈。
关于未来国产纯音乐的风格变动走向。
余振考虑的事情相当多。
李灿给出的信号非常不同寻常。
在经过反复的思考后。
余振终于决定,针对李灿作品,展开一次实验性质的讨论。
于是,便让自己所带班级学生们晚上来到大教室晚自习,在晚自习中,进行一些讨论。
纯当聊天,但也可以趁着这样的形式去启发学生们自己的思考。
“李灿的配乐和国内主流的配乐十分不同,甚至可以说是剑走偏锋,太复杂的东西先不说,咱们今天聊一聊,李灿的这种配乐风格为什么会在独树一帜的情况下大获成功。”
余振笑呵呵的开口,首先便进行定调。
“有人觉得,李灿有人气,肯定火,但我认为,这是不对的说法。”
“再厉害的人物,如果作品不符合社会喜好,也绝对不可能成功。”
“我剖析了李灿的粉丝构成以及部分作品的内核架构,我发现,年轻化,具有更强攻击性的作品,是他在无数年轻群体中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。”
“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,以李灿的音乐作品为例,谈一谈社会对音乐风格喜好变动的影响。”
闻得此言后,不少学生眼前一亮。
猛哥不少。
自然会有很强的选手。
这样的话题,涉及到名人,参与热情也很高。
很快,第一个学生便举手了。
只是随便这么一说,便让余振教授感到惊喜。
“我认为,音乐上风格喜好的变化源自于社会发展中,经济,科技等因素对年轻一代表达上的影响,体现了形象表达的需求变化。”
(本章完)
第324章 再次撬动行业认知!(3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